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剖析企业“品牌突围”:是“成功之道”,还是“陷阱圈套”?
浏览:
添加时间:2020-09-07 16:05:26


新媒体时代让很多品牌进入了所谓的“发展快车道”,从早年的产品稀缺到如今的产品过剩,品牌的“价值”是其溢价的重要变得更加重要。但对于本土品牌而言,困境与尴尬依旧在于影响力品牌的稀缺,大多数本土品牌仅仅还停留在“产品”品牌阶段,而不是高附加值的价值品牌。

 

对此,全网汇一认为,登高方能望远,品牌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就是不断登高望远的过程。企业品牌的突围之道,不仅在于战术策略的调整,而更在于企业品牌思路的升维。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成功之道,但从长期来看,品牌都或多或少存在路径依赖,行业的“成功之道”本身也在限制了品牌自身的想象力。在企业发展的“瓶颈”与“天花板”面前,“品牌突围”是绕不过的一个坎。品牌突围需要企业摆脱以往的路径依赖,将品牌营销进行升维,与其说是一种市场营销方法,不如说是一种品牌策略或品牌思维上的转变。

 

 但企业要如何实现品牌突围?


品牌突围的动机即可能是商业战略上的选择,也可能是品牌面临了一系列的营销天花板需要寻找自我突破。不同的品牌诉求、不同的市场格局,拥有不同的品牌突围对策与方法,但对于品牌方而言,重要的或许不是如何找到最佳突围策略,而是如何不掉入错误的品牌突围陷阱。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牌发展的几大误区,和大家聊聊企业发展品牌过程的“陷阱”。

 



品牌陷阱之一:

对自身品牌的“盲目自信”


自成立以来,全网汇一服务过多个制造型企业,协助其从新品牌的打造、升级,再到新媒体营销等等,而这些传统制造型企业在发展其品牌的过程中,最大的“坑”莫过于对自己新生品牌与已有产品的“盲目自信”。

 

这类自信多来源于企业能够做到某渠道、某品类的前列,但它们焦虑和痛苦的是,除了产品自身的销售外,企业的品牌始终难以向更大的市场发展,或者在其他渠道的营销上遭遇“水土不服”。

 

全网汇一认为,企业“盲目自信”的背后,是企业对自己原本产品热销原因的不理解,没有真正理解到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这类现象多发生在B端企业向C端市场转型时出现。

 


以一个例子说明,全网汇一曾接服务过一个快消品企业,这个品牌在国内市场上是细分品类的销量前三,从数据上看这个品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业绩的也比许多同品类进口品牌要好得多,这点上,品牌方对产品有足够的自信。

 

但如果仔细分析下来,全网汇一的市场调研团队发现这是一种对自家品牌的“盲目自信”。经过全网汇一提供的“消费者洞察研究”服务,我们发现了该品牌的消费者,在购买这个品牌时的动机,与购买其他牌子的动机不同——9成的消费者是因为它产品的“低价”才购买的,而不是因为品牌力的加持!

 


这里延伸了一个概念,就是“品牌力”。品牌力,就是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的有机统一,是指消费者对某个品牌形成的概念对其购买决策的影响程度。品牌力越高,消费者购买的欲望越大。

 

这样的消费者行为,必然会导致一个结果:消费者把这个品牌当做“产品”来买,当市场上出现价格比它更低的产品,那么消费者就会大量流失。虽然销量目前是具备优势,但这又跟具有溢价能力的大品牌完全不在一个赛道上,因此这个品牌就出现了销量和品牌力脱轨的情况。

 

全网汇一认为,不少制造型企业会把自身业务领域的成功移情到品牌营销上,当然,这也是对消费者洞察忽视而产生误解。其实只要仔细研究一下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痛点,就能在品牌突围上采取针对性的打法。

 


品牌陷阱之二:

“跟风营销”,看市场热什么就卖什么


不少品牌方把新的“营销概念”当做品牌突围的神兵利器,从而盲目跟风尝试,以期望借此来帮助品牌获得更大市场。

 

比如说近年来特别流行的火锅品牌卖口红、奶茶品牌出包包等跨界营销,虽然眼球和新鲜感是做得足够,但这究竟能对自身品牌的市场带来什么好处?全网汇一认为,这样跨界合作,对产品的销售带来多少销量转化有多少,相信很多企业都心里有数。

 


“跟风式营销”的出现往往体现了品牌方的焦虑感,例如去年开始热的直播也是如此,很多企业为了直播风口,而开拓很多“新品”专供直播市场,把解决自身品牌发展难题的答案,寄托在“营销玩法”上。

 

与上一点企业对自身品牌的“盲目自信”不同,对于这类品牌的突围应该最先弄清楚“自身动机”,企业的品牌突围应该搞清楚需要哪个方向进行突围,然后再想营销策略,而不是跟风花费重金去砸广告和炒作。

 


当然,也存在品牌突围中销量上不去的难题,毕竟市场才是企业品牌生存的基础。那这些企业的营销重点,就应该着力于“销售转化”上;如果企业的难题是“提升知名度”,那么营销策略就应该放在“用户认知”上;如果难题是客户群单一,那营销就应该着力在拓客上。


品牌的营销策略选择,应该是针对目前企业所面对的情况而定,需要不同的突围策略以应对。

 


品牌陷阱之三:

忽视品牌资产的延续路径


建立子品牌、扩张产品线是企业品牌发展的常规手段之一。原因也因为一方面是新产品可以通过满足新的用户需求而扩张用户群体,另一方面新品还能通过占领不同的场景实现用户覆盖。

 

但这样的新品战略,跟刚才提到的营销跟风一样,是许多品牌在进行产品扩张、子品牌扩张时并不考虑自身条件,而是看哪个产品火就跟着布局,这样等同于丢失了自身的品牌资产积累,没有一个正确的“品牌延续”。

 


比如说全网汇一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一个地产企业在品牌扩张中忽然想做充电桩了,但地产和充电桩是完全不一样的行业,有着不一样的受众人群和营手法,如果地产的品牌方真要去尝试做充电桩,等于把自己多年的品牌资产、渠道积累都给舍弃了,所以后来充电桩项目也没有取得成功。

 

全网汇一认为:企业的子品牌以及创新产品扩张尝试,是需要搭建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之上,让新老的品牌产生协同效应,否则等于做无用功的事情。

 

比如说面料品牌的扩张,可以往成衣制作的方向走,因为原料采购上可能可以有规模效应、设计等环节也可以协同;你也可以往成衣品牌方向走,因为面料本来就有功能标签,从面料的优势中研发新功能服装也是可行的。

 


品牌陷阱之四:

“定位”固化,拒绝新思维


不少优秀品牌由于市场规模太小或者竞品竞争强度太大而始终无法实现数量级的突围,这时候品牌方往往会把原因归咎于市场环境等客观条件,但其实一个品牌定位思路上的转变,就能让品牌拨云揭雾拥有更大的市场格局。

 

比如说全网汇一曾经服务过一个在南方市场开展“东北大米”的品牌,东北大米对于米而言是一个细分品类,南方大多数用户都没有长期消费的习惯,仅在北方市场有大的销量,而东北大米本身也不太符合南方消费者的口感。品牌方的焦虑就是东北大米的南方市场规模不大、天花板太低,导致品牌的市场份额无法突围,但如果想对大众进行东北大米的用户教育,那成本投入是不可想象的。

 


但对于这类问题其实只需要简单转换一下品牌定位维度,就可以突破了,东北大米品牌对标的不应该是其他南方大米,而可以直接进攻B端的“餐饮业”,因为东北米从产品上更适合“尝鲜”类的市场客群。按照餐饮的用户认知去进行市场推广,这样品牌就不必局限于大米市场本身,而抢占市场规模大几个数量级的餐饮市场。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这两年非常火的“戴森”。戴森品牌一开始就并不认为是小家电行业的品牌,而是科技公司定位。这样的定位可以把戴森从小家电行业的竞争释放出来,从而与科技行业对标。

 

此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后来的营销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戴森从产品设计、产品价格、甚至门店装修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一家科技公司,与苹果都十分相似,不然3000元的吹风机怎么会还有那么多人抢?这就是品牌的“跨维竞争”。

 

品牌定位上的升维,往往就是一瞬间就能想通的事情,想通之后自然有了品牌突围对策,但太多人陷进了固化思维中而难以跳出去寻找品牌突围方法,不要给自己的品牌设限,是最好的品牌突围之道。


  • 电 话:4000-288-323
  • 传 真:4000-288-323
  • 邮 箱:info@aiomms.com
  • 地 址:广州市科学城绿地中央广场A1-908